近日,由《语言文字周报》主办的
202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公布结果。
这些流行语,你都看懂了吗?
外国学生问你,要怎么解释呢?
2022
十大网络流行语
栓Q(我真的会谢)
PUA(CPU/KTV/PPT/ICU)
冤种
小镇做题家
团长/团
退!退!退!
嘴替
一种很新的xxx
服了你个老六
XX刺客
这些网络流行词分别是什么意思,适合用在什么语境?我们又要怎么给外国学生解释呢?一起来看看吧!
栓Q
2022年,在一个用英语宣传“竹筏漂流”的抖音视频中,拍摄者在视频结尾说了一句“thank you”。由于口音问题,酷似”栓Q”。
魔性的发音迅速传播,原本这个表示感谢的词,逐渐演变成“无语,厌烦或是敷衍的感谢”。
和“我真的会谢”这一网络热梗相结合后,变成了“我真的栓Q”句式,无语程度直线上升。
例:无语了家人们,一大早就被楼上邻居吵醒了,我真的栓Q!
类似的句子还有“听我说谢谢你”。阴阳怪气标配,表示无语的句式。
PUA
(CPU/KTV/PPT/ICU)
PUA(Pick-up Artist),源自美国,原指男性为了增强异性交往中的魅力,而学习提高情商、增加互动的技巧,又称搭讪艺术家。
在现在的网络语境中,泛指人际关系中的一方,通过洗脑、打压的方式,对另一方进行情感、思想控制的行为,存在于恋爱、职场、家庭、校园等多种场景。
但在今年一段网络采访中,受访者口误将“PUA”说成了“CPU”,网友们借此机会开始玩梗,随后衍生出了“KTV”、“PPT”、“ICU”等说法来指代“PUA”行为。
一方面增加了“PUA”概念的传播度,另一方面也降低了“PUA”的使用难度,使人们更容易描述此类精神控制现象。
例:“我怀疑你在CPU(=PUA)我,但我没有证据。”
冤种
东北方言,原指因蒙受委屈而闷闷不乐的人,最开始是一批东北博主自嘲的口头禅,因语气过分搞笑流行起来。
越来越多网友用“冤种”来形容自己做了傻事,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成了冤大头、倒霉鬼等。
是用一种搞笑、憨厚的姿态来分享自己的“凄惨经历”,化解尴尬与不快,非常适合自我解嘲。
常见搭配有“纯纯大冤种”、“职场冤种”。
小镇做题家
这一词条最早见于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泛指那些“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但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是985、211高校学子们的自嘲之词,小镇做题家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些许失意与迷茫,但语义色彩仍偏中性。
2022年7月,“明星考编”事件发酵,网友质疑这几位明星进编的程序正当性。随后某周刊发布评论,把“考编的普通人”和“小镇做题家”画上等号,暗讽网友质疑明星考编的动机是,自己很努力却考不上,而明星轻松就能考上、轻松赚大钱的“酸葡萄心理”。
这种高高在上的语气和自以为是的揣度,瞬间招致舆论反噬。
很多网友开始自称“小镇做题家”,借以反击那些自以为高人一等的“精神贵族”,相关明星也被拉入了更深的舆论漩涡。
疫情防控期间,线下商超关闭,线上购物平台难以下单。一些小区居民自发无偿组织团购、分发生活物资,被居民们称为“团长”。
退!退!退!
此热词出自一个网络视频:一位车主和摆摊大妈因车位问题发生争吵。
视频中,大妈面对车主质问,并不正面回应,只是一边跺脚一边做出用手击剑的动作,同时大喊“退!退!退!”,类似“跳大神”的动作和大妈中气十足的吼声交相辉映,喜剧效果拉满,引发网友模仿。
“退!退!退!”最初传达的是放下怨气、淡化矛盾的处事态度,后用来表达反对、抵制、抗拒等情绪。遇到疫情“退退退”、遇到霉运“退退退”……
例:看到2023年的假期调休表,我眼前一黑,调休“退退退”!
嘴替
即“嘴巴的替代”,指替广大网友表达心声的人。
网友们虽然对某事有看法,但因为口才不行或顾虑太多,总是词不达意。但有些网友却总能妙语连珠、一阵见血、一击即中,引发大家共鸣。
网友们用“嘴替”表达对这些观点的肯定和对发声者的声援。
一种很新的XXX
出自短视频平台的音乐评论区,最初用来表达对作品中融合过多音乐元素的无法理解,现广泛用于调侃某些不可思议的事物、超出常规的行为。
这个句式,可以表示委婉的不赞同、不理解;也可以单纯用来强调事物的新变化。是一个相对中性的网络流行用语。
例:牛奶炖辣椒?他在做一种很新的菜式。
出自两位游戏主播的对局。一位主播遭到另一位主播偷袭时,脱口而出,随后传播开来。
游戏对战中一般都是“5V5”,而老六就是躲在暗处,看见队友死活不管不问,只求自保的人,是队伍中的坑货。也可以解释为葫芦娃中的六娃,擅长隐身,在游戏中存在感不强。
现在 “你个老六”多数是发泄自己不满,或者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付诸行动的意思。
XX刺客
刺客,原指用武器进行暗杀的人,历史上有名的刺客有荆轲、高渐离。
而网络语境下的“XX刺客”,指一些外表普通、未明码标价的高价商品,就像刺客一样具有隐藏性,在结账时以远超预期的价格猛“刺”消费者一剑,使其钱包和心理都受到伤害。如“雪糕刺客”、“水果刺客”等。
“XX刺客“突出了事物带给人的刺激与不适感,也反映了大众消费心态的转变——对XX刺客要敢于说“不”,不要因为拉不下面子就默认倒霉,强迫自己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