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众多海外学习者不仅领略了语言的魅力,还在精彩纷呈的中国文化中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点,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音乐
歌手、乐队成员、音乐策划人、舞台剧音乐编曲……希腊音乐家乔承善如今的身份又多了一项——中文学习者。
2021年,乔承善开始跟随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的国际中文教师学习中文。他学习热情高涨且非常努力,作业本上的笔记永远都是工工整整的。
为了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学习,他把教材下载到手机里。无论是在公交车上,还是在餐厅里,他都会随时把手机拿出来学几个词语、认几个汉字。
戏曲
2016年,来自喀麦隆的刘汴京进入雅温得第二大学学习中文。“我对中文和中国充满好奇,希望能跟随老师学好中文,去中国留学。”
2017年,刘汴京如愿来到河南大学。留学期间,他有一次和同学来到开封市豫剧院学习豫剧《花木兰》。表演者精美的服饰和剧中动人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他。活动结束后,他主动找到豫剧院的老师,希望能系统地学习豫剧。
《穆桂英挂帅》《大登殿》......谈起从那之后学习的豫剧,刘汴京如数家珍。他认为,豫剧的精髓不仅仅表现在表演者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还表现在独特的唱词。刘汴京表示,想学好豫剧,离不开中文学习。
他最常使用的中文学习方法是“听教材”。在他看来,提升听力水平对语言学习至关重要,他在听的过程中会跟着大声朗读,同时记录下听到的生词。“在中文学习过程中,多听既可以丰富词汇量,又可以通过模仿发音提高口语水平。”
刘汴京希望能继续学习中文和豫剧。“这两件事是我目前最喜欢做的。为自己热爱的事付出努力与汗水,我感到很满足和幸福。”
文学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本土中文教师叶海亚曾在中国留学多年,尤其钟爱中国文学。10多年来,他翻译出版了贾平凹、莫言、余华等中国作家的作品,以及有关经济、政治、教育和建筑等领域的中文图书。
2021年,由叶海亚翻译的《一带一路:区域与国别经济比较研究》阿文版荣获埃及文化部国家翻译中心的最佳翻译奖。
在叶海亚看来,推广传播中国文学作品是加强阿中文化交流、促进阿中民心相通的最佳途径,“读完一部作品,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对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有了整体了解。”叶海亚说。
目前,叶海亚正在翻译一部中国小说以及《中国建筑图解词典》,他希望自己继续以翻译作品这一途径为阿中交流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