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记者 钟健文)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种的国家,普通话是全国的通用语言。香港与内地交流日益紧密,在港人生活中,日常互动以至娱乐文化活动中接触普通话机会愈来愈多。要把握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国家「十四五」规划所带来的机遇,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港人学好普通话十分重要。
在香港回归祖国的第二年,普通话科开始成为香港中小学核心课程,年轻一代学习普通话更为普及,整体程度也见提升。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资料,全港人口能说普通话的比例,在1991年为18.1%,至2021年大增至54.2%,同期能说英语比率亦增至逾58%,凸显了「一国两制」下香港的「两文三语」特色,以及背靠祖国、沟通世界的独特优势。
积极学习普通话
◆吴良媛在指导学员学习。
香港文汇报记者 摄
香港文汇报近日访问了多名不同年龄层、在港土生土长的香港市民,他们分享了自己积极投入学习普通话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更展示流利自信的学习成果。他们认为,学好普通话不单为生活与工作带来便利,也是和广大同胞联系感情的重要媒介,更促进了他们对国情和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
做生意两地走 普通话不普通
「普通话一点也不普通!」从事茶叶批发和零售的阮敏仪因为工作需要,长时间都在内地与香港两边走。她笑言,过去内地同事和朋友都笑她的普通话讲得「很普通」、「港普」和「很烂」,从那时起她已立下决心要学好普通话,但碍于工作繁忙,一直没机会正式学习,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认识到香港普通话研习社的老师,开始了其普通话学习之旅。现在已说得一口流利且标准的普通话的她自信满满,直言:「将来回到内地工作的话,同事和朋友们一定会夸我的普通话大有进步的!」
学习好普通话不仅是得到他人的夸赞,而是实实在在地为工作和生活帮来改变和帮助。阮敏仪坦言,自己以前跟内地客户联络时,都不太敢用说话而只是用文字,因为怕自己的普通话发音不准,甚至有时候还会把人家的姓氏「改」了,闹出很大的笑话,「但现在不仅会以普通话沟通,而且胆量也大了,对工作和生活都很方便。」
「我觉得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伟大发明!」除对个人工作带来便利,阮敏仪认为普通话的不普通之处,在于祖国幅员辽阔且人口众多,每个民族和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方言,普通话就让大家走在一起的时候,有一个共同的语言去相互沟通,是全国东南西北不同地方文化交汇的重要媒介。
留洋回港苦练 口音字正腔圆
◆陈子风 香港文汇报记者 摄
除了希望便利生活和工作,学习普通话的原因还可以是因为爱。刚从美国大学本科毕业回港,即将在香港理工大学升读硕士的陈子风坦言,自己学习普通话的动机很单纯,没有什么弯弯绕绕的理由,纯粹就是为了能够和内地的家人亲戚及朋友作出更好的沟通与关怀,「我觉得学好普通话,就可以跟他们有更好的交流,但有时候在香港不是有太多可以实践的机会,所以会在上课时多多练习。」
普通话已经说得字正腔圆,且他人完全察觉不出带有香港或外国口音的陈子风认为,学好普通话是很重要的,「毕竟作为一个在香港的中国人,学好普通话不仅可以与内地的亲友作更好的沟通,更可增强与祖国各族人民和文化的交流和了解。」
为验证所学,陈子风和林世萍、阮敏仪3人都已计划报名参加国家语委普通话水平测试(PSC),希望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能继续提升。
方便生活工作 国家概念更清
◆林世萍 香港文汇报记者 摄
学习普通话不只为生活带来方便,更可促进学习者对国家的认识和了解。任职瑜伽导师的林世萍,在疫情前经常会在深圳等内地城市旅游穿梭,「那时觉得自己普通话还不错,不管说什么别人好像都能明白。」直到有一次,她在内地购买一套房子准备退休后居住,为此要办理一系列手续的时候,「我这才发现,原来我的普通话完全不够用,我说的很多他们都不明白,所以我就想我一定要学好普通话!」
在香港土生土长的林世萍在学习普通话时还有意外收穫。她直言,以前自己对普通话的发展背景,以至「国家」的概念都是较模糊,对国家历史和文化亦所知甚少,她感慨道:「觉得祖国这个母亲,感觉好像很亲近,但又好像很遥远。」直到开始投入学习普通话后,她觉得「国家这个概念开始成形了」,这促使她更努力去学好普通话,希望能够更容易去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
喜见自己的普通话不断在进步,林世萍有一个目标,就是希望退休后回到内地居住的时候,能够在所住的社区,善用懂得说普通话的优势和便利,义务地与邻居分享瑜伽这项活动,让大家都可以一起勤做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即席朗诵唐诗 十岁童显功底
◆陈静宽 香港文汇报记者 摄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学习普通话不只是大朋友的专利,在国际学校就读小学五年级、今年10岁的陈静宽,年纪轻轻就已经说得一口相当标准的普通话。他向记者透露,自己学习普通话是希望以此作为广泛沟通的媒介,认识更多的朋友。他还即席朗诵了唐代著名诗人、「诗圣」杜甫的《八阵图》,只听他咬字清晰,发音准确,感情起伏有序,抑扬顿挫恰到好处,彷彿带领大家回到三国时代诸葛丞相用兵如神的古战场中。
陈静宽带点害羞又不失自信地用普通话非常流畅地向记者作自我介绍。他说,在学校认识了很多同学和朋友,大家都相处得很愉快,最爱的科目是数学,因为数学不用背诵文本,只是运用公式就可以计算出答案,而兴趣就是踢足球,经常和同学在球场上一踢就是两小时。
他笑说,自己的优点是勤奋和努力学习,缺点是偏食,但会努力改善,而梦想就是成为一个足球运动员,希望可以和朋友一起「同场作战」,并入选香港足球代表队出赛,为港争光。
研习社吁增师资培训 有效推动「普教中」
香港回归祖国25年以来,香港的普通话教育及普及风气出现不同阶段的发展与变化。香港普通话研习社副校长吴良媛表示,回归前后约10年间,学习普通话热潮最为炽热,且无分长幼,成年人会主动学普通话希望在北上发展时沟通得更好,还有不少家长放眼未来,在幼稚园时期就让孩子学普通话,希望有利其日后发展。后来,学习普通话的热潮遇到了瓶颈。
吴良媛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在于2011年起旧制会考停办普通话科考试,而在「三三四」学制中,中学文凭试不再有独立的普通话科,只在中文科设两个选修的普通话增润单元,连带普通话的教科书内容也相对简单。
另一方面,教育当局在2008年起推行「协助香港中、小学推行『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计划」,但在计划支援结束后,部分学校基于成绩考虑未有继续推广「普教中」,令「普教中」学校数目回落。
同时,教师师资未能完全跟上,加上社会政治化,部分人煽动对普通话抗拒情绪,也窒碍了普通话教育的推广。事实上,在2011年至2016年间港人说普通话比率只上升不足1个百分点,增幅明显放缓,就是受此影响。
吴良媛强调,普通话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实不言而喻。随着近年香港与内地网络及流行文化更多互动,港人学习普通话可以更好地欣赏内地影视歌曲作品,同时透过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认识内地民众生活的情趣与喜怒哀乐,更深入了解内地的地道文化,更可以便捷地获得自己感兴趣的资讯,透过直播网购平台也可以满足购物需求,甚至于网络平台做自媒体创业。
她指出,港人的普通话水平在回归后确有提高,但还有需要提升,故建议特区政府应继续加强师资培训,同时要更有效推动「普教中」,如订出全面的落实时间表,及考虑在文凭试重设普通话科等。
倡普通话资历纳公仆招聘
香港普通话研习社理事会主席麦淦渠引用《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1)》表示,香港应进一步于法律上明确普通话与简化字的地位,将普通话教育适度融入考评体系,让小学、初中、高中的普通话教育能够连贯衔接,以此增强教与学的动力。
他认为,未来对香港市民普通话水平的要求不应只限于「能」沟通,更应该要提升到「全方位」沟通的水平,进而以普通话作为媒介,来了解内地现今的流行文化和发展情况。
本身是退休公务员的他又提到,过去公务员体系对普通话重视普遍不足,影响到他们对国家发展和政策的认知和认同,即使到内地接受培训,也易因听不懂令学习效果打折扣,故应考虑在招聘公务员时加入普通话资历的要求,推动大专学生于在学时期已要学好普通话,此举对促进公务员国情认知及进一步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都有帮助。
图为香港一小学,学生在上语文课。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