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s)是对诺贝尔奖的有趣模仿。其名称来自Ignoble(不名誉的)和Nobel Prize(诺贝尔奖)的结合。主办方为不可思议研究杂志(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AIR),评委中有些是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搞笑诺贝尔奖每年颁发一次,1991年举办第一届,如今已经走过25个年头了;其设立的奖项既包括生物、医学、物理、和平、经济、文学等固定奖项,也包括一些如考古、语言学等随机奖项。
最后同等重要的还有搞笑诺贝尔奖,这些奖项虽然不设现金奖励,但却极具声望。它是用以奖励那些‘乍看之下令人发笑,思考之后发人深省’的研究成果。
——《自然》杂志
搞笑诺贝尔奖几乎每年都设“文学奖”,其中不乏对语言学冷知识的讨论,如2007专设的“语言学奖”颁发给西班牙巴塞隆纳大学的Juan Manuel Toro等学者,他们经过研究发现,如果把讲荷兰语和讲日语的人的录音分别倒放,老鼠无法对两种情况进行分辨。
而2015搞笑诺贝尔奖“文学奖”也和语言研究有关:荷兰普朗克研究院下属的荷兰心理语言学研究所研究发现:“Huh?”是人类共有的词汇。这些研究者取样比较了不同语系的31种语言,发现各种语言中皆存在功能与声响与英语中的“Huh?”——类似中文的“啊?”——几乎完全相同的一个疑问词。
“啊?”并不是没有价值的!
对于这样看似微不足道的词语开展科学研究似乎没有太大价值。但事实上这个小词,同时还有其他的功能类似的语言形式(例如, “对不起?”“什么?” )是人类沟通不可或缺的工具。如果没有这样的词,当我们在听不懂或者听不清别人的话时,将无法发出信号。因为在谈话中,话题转换之快,如果没有向他人表达“理解困惑”的可靠方法,我们在交谈中会不断失败,很难达成共识。
虽然“啊?”看似难登科学研究的大雅之堂,但其实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要达到共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使用这种语言策略。
“啊?”是普遍存在的
研究者们选取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语系的31种语言,他们发现,这些语言中都有一个词同英语“Huh”语音相似,功能相同。通常语义相同的词在不同语言中通常会听起来完全不一样:比如,“狗” 在日语里叫“inu”,在法语叫“chien”,在英语叫“dog”。这是我们在“符号的任意性” 原则(索绪尔)中学到的道理:即语言的音和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这项研究表明, “啊?”是存在于这个普适原则中的一种罕见例外。
下图是与英语"Huh"功能相同的词在其他31种语言中的语音描写,证实了在很多人类语言中都存在与英语"Huh"功能相同,语音相似的词,用以回应对对方话语的不理解。除了第1、第2和第21种语言中的这个词不是升调,别的词均呈现升调特征。
“啊?”就是一个词
可能有人认为“啊?”根本就不是一个词。但是,研究者研究发现,它是一个词。虽然“啊?”在各种语言中比一般词语更具相似性,但当我们仔细观察更为精细的细节时发现“啊?”这个表达式在不同语言中虽具共性,但是其实也存在细微差异。这里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在西班牙语里,它常常发/se/ ;在荷兰语中它往往是一个带/ H/的音;在Cha'palaa(厄瓜多尔的土著语言)中,它通常带有一个喉塞音,并带有降调,这与这种语言在提问时常常带有降调一致,因为“啊?”本身也属提问功能。这些差异表明,“啊?”融入了每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从而证明“啊?”事实上就是一个词。“啊?”在不同语言中的相似性与人类的其他自然发声的相似性不同,如喷嚏声或哭闹声,因为他们是天生的。而“啊?”是要在后天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一个单词。
“啊?”不是天生的
“啊?”听起来非常简单,所以有人认为这是人天生自带的声音。但实际上,它并不像喷嚏或对疼痛的非自愿响应。事实上,一个专门用于表明是否理解对方话语的词,仅当语言已经发展完备时,才具有意义。婴儿不使用它,幼儿不能很好地使用它,但约5岁的的儿童在语言已经发展完备后,却能很好地掌握它。研究者认为人类语言中这个词的语音形式与语义功能之所以相似,是因为融合文化演变。
“啊?”是人类趋同进化的结果
在交谈中,我们应该对对方的话给予适当及时的回应。但当我们因为某种原因无法做到这一点时,例如,当我们没有听清对方刚才说的是什么时,我们需要一个信号来帮我们走出困境。这个词的语音形式一定要能反映我们的功能。该信号必须最大限度地简单而短小,以便在我们不知道如何接话的时候,能迅速做出回应;它必须是一个探询类的词语,提示对方必须再说一次。在人类语言中,我们发现完全符合的一个词是“啊?”,因为它是一个简单,短小,能快速回应的质疑音节。研究者提出,这是语言趋同进化的一种形式。趋同进化这个现象是有名的生物进化学理论:当不同的物种生活在相似的条件下,它们可以独立发展相似的特征。同理,“啊?”之所以在一系列不同的语言中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可能是由于人类的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都是相似的。
不同程度的语音、语义趋同现象事实上屡见不鲜,如”爸爸“、”妈妈“在世界各地语言中发音存在广泛的一致,但事实上也有很多例外,如满语、日语、格鲁吉亚语等语种中对父母有着特殊的发音方法。而本研究的”Huh“似乎具有更强的普遍性,这为语言具有象似性而非任性性提供了一条新的证据。